環境激素是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不育率顯著增加的重要誘因
文章來源:重慶送子鳥醫院 發布時間:2022-03-11
“環境激素是中國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不孕不育率顯著增加的重要誘因。”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主任顧建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
“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全球男性精子密度在過去的50年內至少下降了1/3,同時還伴隨著精子質量的下降。”顧建文表示,大量研究表明環境激素還會對胚胎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如早期自然流產、早產、胎兒生長受限、死胎、出生缺陷等。
前不久,一篇名為《美國醫學教授:2045年,男人可能會“彈盡糧絕”》的報道引起熱議,讓男同胞們十分憂心。該報道稱,美國生殖醫學專家、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環境醫學和公共衛生學教授Shanna Swan根據其研究數據進行了一個簡單推測,結論是北美、歐洲的男性精子數量在持續下降,按照下降趨勢,2045年精子數量的中位數將會降低至“0”。
報道給人一種:男性的生育力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臨床上,我們會發現很多不明原因的重度弱精、重度少精、隱匿精子癥,甚至無精癥,而且發病比例正在快速升高。
專家指出,我們最習以為常的“環境激素”,讓男性的生育能力正在迅速衰退。
環境激素是污染在環境中的人造化學品。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廣泛存在著環境激素,它可通過呼吸、飲用水和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如塑料飲用水管材和容器中含有的鄰苯二甲酸酯,家居日用品中含有的雙酚A,作為添加劑廣泛用于家具的有機磷化合物(OPs)等。
由于這些毒素是類雌激素物質,對女性相對影響小,而成為男性生殖系統的“隱形殺手”,其嚴重損傷睪丸生精上皮,影響精子生成,干擾激素平衡,影響精子進一步成熟。環境雌激素還可使睪丸腫瘤發病率增加。
總之,男性精液質量的下降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而讓人欣慰的是如今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個事實并且開始重視它,所以男同胞們也大可不必恐慌。
重慶送子鳥醫院專家建議,人們要強化健康意識,認識到環境激素的來源、種類及其危害。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使用泡沫塑料制品,減少環境激素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