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院習慣性流產中藥可以治 “靜”也能預防習慣性流產
文章來源:重慶送子鳥醫院 發布時間:2023-07-24
中醫學認為腎藏精而為氣血之始,是生殖之根;脾主健運而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習慣性流產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內外因素導致了人體氣血虛弱,腎氣不固,內熱傷胎。其治療原則,多從補虛論治,尤以補腎為核心。其治療的步驟,強調對婦女未孕前的預防性治療和懷孕后的保胎辨證論治相結合。既要注意婦女本身的論治,又要重要對男方精子質量、數量的診查。當歸芍藥散是醫圣張仲景的名方,在《金匱要略》中主治婦人腹中諸疾痛。
日本醫學家非常推崇本方,一致認為該方治療習慣性流產無致畸性,還能使胚胎健壯,減少流產的發生。新近的研究發現,本病患者在孕前預防性治療非常重要,用五子衍宗丸與八珍丸每日各8克,口服,對氣血不足、脾腎兩虧的習慣性流產患者的黃體功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及促黃體生成激素H,在服用兩個月后與治療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具有統計學意義。
五子衍宗丸由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組成,功能填精、補髓、益腎,為純天然植物藥,對男女的性腺功能失調均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在婦科尤能調經種子,預防先兆流產及習慣性流產的發生。八珍丸為氣血同補的著名方劑,對患者癥見神疲、面色〓白或萎黃,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月經色淡質稀,腰酸而墜,苔白舌淡者尤為適宜。
從323例習慣性流產臨床有效方劑分析,藥物以菟絲子、杜仲、川斷、桑寄生、黨參、白術、阿膠、首烏為常用之品,補腎安胎藥以菟絲子為先,補氣健脾以黨參為要,養血藥以首鳥、熟地、枸杞子為佳。對濕阻氣滯、脾腎不足所致的習慣性流產,癥見嘔吐痰水,心中煩悶,腰腹疼痛,胎動不安,陰道少量流血,苔白薄,舌淡紅,脈細滑,宜服用安胎飲(當歸、枳殼、厚樸、菟絲子、荊芥、黃芪、艾葉、芍藥等)以補腎安胎,化痰理氣,同時囑患者情緒宜穩定,飲食宜清淡,靜養宜臥床。我們用補腎益氣、寧心安胎的藥物研制成安胎沖劑(菟絲子、巴戟天、川斷、黃芪、杜仲、苧麻根、麥冬等),治療105例習慣性流產屬于黃體功能不全者,癥見腰酸神疲,憂郁焦慮,活動后心悸氣短,舌淡脈細,基礎體溫高相期小于11天。血清孕酮值偏低,從確診為懷孕后連續服用安胎沖劑每日二次,每次20克,直至懷孕后第5個月。
結果:妊娠到正常預期分娩者103例,僅有兩例于妊娠4個月自然流產。分析該兩例除有上述“虛象”表現外,兼見淤血內阻表現,平常月經量少,色暗紫有血塊,胸腹時有刺痛,舌淡邊有淤點,脈細澀。故用單純補益氣血之劑無效。《醫林改錯》提到:“子宮內先有淤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長,其內無容身之地,血既不入胞胎,胎無血養,故小產。”對該類習慣性流產宜在懷孕前即給予逐淤之品,可用少腹逐淤湯加減(小茴香、炮姜、川芎、肉桂、蒲黃、五靈脂、當歸、艾葉、黃芪等)以補氣化淤。待臨床淤血征象(舌淤點,腹刺痛,月經少)消失后,全身及子宮的局部血循環、胚胎著床的內環境改善后再考慮懷孕,則不至于再出現流產。
簡易食療方的應用,為治療習慣性流產開拓了便捷的途徑,從確診為懷孕后開始,隔日以苧麻根50克煎湯代水,配以核桃肉30克,蓮子肉20克,山藥100克,糯米100克服用,連服3個月,對神疲體弱、腰酸氣短的習慣性流產能明顯消除癥狀,改善體質,預防流產的發生。該食療方以甘寒之苧麻為主藥,前賢謂其大補陰而行滯血,與甘潤之山藥,甘寒之蓮子,甘溫之胡桃肉、糯米相合,為清補之劑,能健脾補腎安胎,對體質較弱的流產患者用之最宜。
總之,在以補腎為治療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孕婦的體質,或溫腎健脾,或疏調氣血,對習慣性流產的保胎防漏有一定效果。
“靜”可預防習慣性流產
連續發生3次以上流產者稱為習慣性流產。門診遇到不少類似患者,流產時間大多在50天至3個月之間。有的能查到明顯的原因,如慢性炎癥、病毒感染、血型不合、抗體效價過高或男方精子異常等。也有的沒有明顯指征,患者往往都很緊張。
歸納治療習慣性流產的經驗,要特別強調一個“靜”字:
一是藥性宜靜不宜燥,選用的藥物盡量避免活血、理氣、消食之品。如非用不可,也要用小量。
二是身體宜靜不宜動。初期臥床休息對保胎很有必要,既可減少或避免出血,又能減輕妊娠反應。
三是情緒宜靜不宜躁。心情過于緊張、急躁,可使出血延長或反復出血,而讓心情平靜下來,泰然處之,則可以減輕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