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院“病態心理”阻礙孕育 跨越心理障礙孕不難
文章來源:重慶送子鳥醫院 發布時間:2023-07-26
不孕的原因有哪些?對于大多數夫婦而言,不孕癥不僅僅是一種生理狀況,通常還會帶來強烈的情感上、人際關系上的負擔,不孕夫婦通常會有挫敗感,他們會被這些情感壓得透不過氣來。
“跑了快一年了,小診所、偏方、中醫全用了,還沒個結果,現在才知道求醫苦惱了!”鄭州市的何女士在講座后與病友們交流時,大吐苦水。
此類患者經歷的“心理四部曲”
早期焦慮→意外或驚訝→憤怒或挫折感→抑郁或煩惱。最后,許多患者出現性功能紊亂。
精神緊張與不孕同時存在,有些不孕是精神因素的結果。近年來,神經內分泌學的研究證實,長期憂慮、抑郁或恐懼不安等不良精神心理因素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傳入大腦,影響下丘腦和垂體功能,阻礙激素分泌,抑制卵巢排卵。
正確檢查少花冤枉錢
如果經過一年時間(如果女性超過35歲,則為6個月)未采取避孕措施、有規律的性生活后仍未懷孕,就應該到正規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了。很多患者盲目檢查,病急亂投醫,花了大把冤枉錢,甚至使身體受損。
要避免花冤枉錢,就應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就醫,同時要了解正確的檢查項目。醫生需通過檢查明確,是精子或卵子的問題還是是卵子與精子的結合問題,還要了解受精卵能否順利種植并維持它的生長。
一般來說,醫生會從最簡單、侵擾性最小的檢驗方式入手,如果這些檢驗仍不能確定不孕癥的原因,就需要加入更多的方式。
不孕不育應做哪些檢查
●首先是精液檢查提示:不能用避孕套收集精液這是不孕夫婦最基本的檢查,快速、無創傷。丈夫取精應在3~7天無性生活的情況下進行,用手淫法或體外排精法收集精液,而不能用避孕套收集。通過精液檢查可了解男方精子的數量、形態和活動度,可幫助確定或排除大部分男方原因。若3次精液檢查皆提示無精子,應及時請泌尿外科會診,做一次睪丸活檢,若有成熟精子,可以做試管嬰兒。
●確定女方有無排卵提示:不推薦使用盲目性診斷性刮宮術
確定女方有無排卵的方法很多,比如,基礎體溫測定、排卵試紙條等。用排卵試紙條是從月經周期的第10天開始采用,每日測晨尿,一般在出現明顯的2條線后24~36小時排卵。
B超動態監測卵泡發育和破裂時間是自月經周期的第10天開始。這些方法無創傷且簡單易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推薦使用盲目性診斷性刮宮術來診斷有無排卵,因其對子宮內膜有創傷性,必要時可在宮腔鏡直視下進行。
●輸卵管通暢性檢查提示:不主張盲目做輸卵管通液術這類檢查可幫助了解女方的子宮及輸卵管情況。
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通常可在門診實施,可幫助了解子宮輸卵管的內部情況,是否通暢等。
腹腔鏡檢查:可了解盆腔粘連情況,又可以同時進行輸卵管通暢試驗,但需麻醉和住院。
子宮腔鏡檢查:可同時了解子宮內膜情況、輸卵管通暢性。不主張盲目做輸卵管通液術,因為反復通液、造影不僅無助于治療和診斷,相反會造成感染和子宮內膜損傷。
各種性激素水平檢查卵子的生成及形成月經周期是靠女性體內各種內分泌激素調節的,若這些激素值過高、過低或比例不正常,皆可導致不排卵、黃體功能異常、子宮內膜接受胚胎的能力異常,從而導致不孕不育。
難懷孕 心理障礙要跨越
不孕癥的病因是復雜的,既可能有器質性病變,也可能是功能性障礙,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在相當一部分中,所重視的是器質性病變,輕視的是功能性疾病,忽略的是心理性障礙。其實,心理障礙同樣可以導致不孕,同樣也是疾病。此外,女性長期不孕、特別是經多方治療沒有效果,常常導致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偏執,隨著婚齡延長、年齡增大,心理壓力更加沉重。
不孕癥是女性的常見病,盡管其結果僅僅是不能生育,但其病因是相當復雜的,既可能有器質性病變,也可能是功能性障礙,更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在相當一部分患者中。所重視的是器質性病變,輕視的是功能性疾病,忽略的是心理性障礙。
治療不孕 從“心”開始
生命的創造是一個偉大復雜的過程,同時也應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能力。一對夫婦結婚以后,自然就面臨著生兒育女的問題,孩子將是他們以后生活的一部分。生育與否,應出于夫婦雙方的主觀愿望。但對于不孕的夫婦來說這一主動選擇的權利被剝奪了。所以,不孕患者通常都懷有許多復雜的心理特點,有較重的心理壓力。
不孕癥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1~2年尚未受孕或未能生育者,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于20世紀80年代中末期在25個國家的 33個中心調查結果顯示發達國家約有5%~8%的夫婦受到不孕癥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一些地區不孕癥的患病率可高達30%,我國約為6%~15%。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數約為8000萬—1.1億。不孕癥發病率的遞增趨勢可能與晚婚晚育、人工流產、性傳播疾病等相關。
不孕不育雖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不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且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離婚等。對大多數不育夫婦來說,“不孕癥”是其生活中經歷的最有壓力的事件之一,極易出現情緒不穩定和精神壓力。因此“不孕癥”不但是一種疾病,更是一種心理創傷。目前,在不孕癥的診治過程中,對患者夫婦心理問題的關注已受到了極大重視。
壓力來源
生命的創造是一個偉大復雜的過程,同時也應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能力。一對夫婦結婚以后,自然就面臨著生兒育女的問題,孩子將是他們以后生活的一部分。生育與否,應出于夫婦雙方的主觀愿望。但對于不孕的夫婦來說這一主動選擇的權利被剝奪了。所以,不孕患者通常都懷有許多復雜的心理特點,有較重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有以下幾個來源:
1、自身壓力。
來自自身的生育要求。有些夫婦一旦解除避孕,便迫切希望懷孕,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并對哪一月懷孕,哪一月生,屬豬屬馬等問題作了詳細計劃,并備好了各種育兒設施,對親朋好友也廣而告知。一旦達不到目的,則失望沮喪,焦慮不安,同時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2、親朋好友和環境。
來自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的關心、同情,或鄙視。在我國,傳宗接代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們心中,尤其是在農村和比較偏遠地區。這使不孕患者背負了很大的壓力。雙方父母的過度關心也是造成不孕夫婦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3、自身的承受能力。
患者對自身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心理壓力的來源之一。患不孕癥病程長短、病因的不同、治療過程以及患者本人家庭的社會文化背景都會影響到患者所承受的壓力。患者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越低,患者所承受的壓力越高。治療過程中的期待則更易造成心理上的壓力,比如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患者在胚胎移植后等待結果的兩周內,許多患者承認自己非常緊張,甚至影響睡眠與飲食。一旦治療失敗,立即陷入情緒低谷,悲觀失望,不能自拔。
心理特點
1、孤立感。
不孕癥對患者夫婦來說,永遠是一個令人難堪的話題。被確診患不孕癥后,他們通常選擇秘而不宣、避而不談的策略,試圖擺脫社會活動以減少人際間的交往,躲避引起他們痛苦的人和事,因此易產生孤立感。
2、恐懼感。
在經過一系列的治療和失敗后,患者感情上明顯受到壓抑,而在壓抑的背后同時潛伏著強烈的恐懼感。怕去醫院,怕見醫生,怕檢查,怕開始新一療程的治療,怕面對再一次的失敗。
3、處事偏激。
不孕患者表達感情的方式往往比較偏激,對自己病情的認識不夠理性。沒有人會想到自己會得不孕癥,因此第一個感受便感到意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于是他們采取否認的態度來進行自我防衛,自我欺騙,對別人的關心、幫助采取極為反感的態度,無法接受醫生以及身邊的人對他們病情的客觀評價。
4、抑郁。
家庭及配偶的冷漠和指責,多次的檢查,嘗試性的治療,多次治療的失敗使患者對自己的身體和命運也表現出不理智,這些患者常變得怨天尤人,抑郁失望,甚至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
心理障礙可導致不孕
其實,心理障礙同樣可導致不孕。同樣也是疾病,更需要精心治療。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心理方面的障礙,對于患者來說,更痛苦、更麻煩、更需要盡早治療。
由于對懷孕的企盼,夫妻雙方在每次月經中期都抱有僥幸的心態,月經后期都充滿了對妊娠的期望和等待,而每次月經來潮都倍感失望和懊喪,種周而復始的月經周期造成激烈的情緒波動、心理挫折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20%的婦女排卵障礙,而男方則表現為性功能降低甚至陽痿。臨床調查也表明,心理壓抑與不孕呈明顯正相關,心理因素對不孕癥的影響已是公認的不孕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