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流產的孕婦如何呵護心理,流產后的保健
文章來源:重慶送子鳥醫院 發布時間:2023-05-06
習慣性流產的孕婦如何呵護心理,流產后的保健,女性流產后再懷孕要注意些什么
很多已婚婦女曾有過流產史。根據統計,約有3%的婦女由于連續3胎發生流產(習慣性流產)而需要醫生的診治。對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有相當一部分疾病的發生、進展、預后、轉歸、預防和治療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即心理因素不僅是引起軀體疾病的誘因,而且會影響疾病的全過程。
由于曾多次發生流產,隨著妊娠的繼續,孕婦總是過度關注著自身的微小變化,生怕稍有疏忽會導致悲劇再次發生。
孕婦精神壓力大,常常會反復回憶與思索是否有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的內在因素存在,是否有受到過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對能否生育一個理想的孩子,感到憂慮重重和煩躁不安。常表現為失眠,食欲缺乏,對醫護人員的談話敏感等。擔心胎兒能否順利生長發育,能否存活,孩子出生后是否健康,是否會出現生理異常與缺陷(如畸形兒等)。盼望著順利妊娠直至分娩,能生育一個健康的孩子。通過以上幾點,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整體歸納,綜合分析,可找出心理問題的癥結。
醫護人員和家屬應多關心,多安慰孕婦,消除其精神上的緊張和思想上的顧慮,使其情緒樂觀,起居有序,營養合理。要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和生活規律,保證孕婦生活有規律,睡眠充足,必要的治療盡量安排在不影響休息時進行,技術操作要輕巧柔和。保持病房的安靜,物品放置整齊,用物干凈整潔,光線充足但要柔和,使孕婦完全置于親切、安全、舒適的環境之中。通過環境來潛移默化地對孕婦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孕婦因有過流產史,對妊娠存在錯誤認知。其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的心理與行為,常常是由不正確的或扭曲的認識而產生的,如果更改或修正這些不正確或扭曲的認識,則可改善其心理和行為。護理人員應仔細詢問病史,在做必要的檢查后,主動給予細心、耐心的照護與安慰。首先要讓其情緒樂觀,消除緊張、不安、憂郁的情緒,以造成良好的心理因素,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
總之,精神上的支持與心理治療是重要的治療措施之一,成功的心理護理,是科學和藝術的高度結合。要想做好心理護理,首先要從尊重、理解四個字做起,要尊重醫生,尊重患者,更要尊重自己。要理解患者的心理,更要理解自己的事業,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好心理護理。
加強營養:流產后或多或少地失血,一般都會使身體變得比較虛弱,有些人還會出現輕度貧血。因此,流產后應多吃些營養豐富的補養品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瘦肉、魚、蛋、雞、乳、海產品、大豆制品等。
講究個人衛生:流產時,子宮頸口開放至完全閉合需要一定時間,故流產后要特別注意講究個人衛生。要保持陰部清潔,內褲要常洗常換,半個月內不可盆浴。還應注意的是流產后1個月內,子宮尚未完全恢復,要嚴禁過性生活,以防感染。
休息好,防止勞累過度:流產后需休息兩周,不可過早地參加體力勞動,嚴防過度疲勞和受寒受潮。否則,易發生子宮脫垂的病癥。
不可急于再次懷孕:流產后子宮內膜需要4-5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恢復正常,在這期間,應嚴防再次懷孕,因為子宮內膜未恢復正常就懷孕對胎兒生長和以后生產都有不利影響。
流產后,要注意觀察出血情況:如果發現出血時間長,或有其他不適時,及時去醫院復查。
流產的婦女在前次流產后,下次妊娠前,應與丈夫一起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找出病因,然后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因黃體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患引起的可給予藥物治療。因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宮腔粘連引起的可行手術治療。如夫婦雙方之一有染色體異常者,胎兒發生染色體異常的可能性極大,即使妊娠后不發生流產而足月分娩,娩出之胎兒畸形發生率也比較高。
目前對染色體異常尚無特殊的治療辦法,所以這些夫婦最好采取避孕措施,避免妊娠。如一定要生育,就必須在妊娠4~5個月到醫院抽羊水檢查胎兒脫落細胞有無染色體異常或用B超檢查,一經發現胎兒異常應立即終止妊娠,避免娩出畸形胎兒而給社會及家庭造成不幸。
因子宮頸內口松弛引起的習慣性中期流產可在妊娠12~20周發生,在以往發生流產的妊娠月份前到醫院進行子宮頸內口縫扎手術,以緊縮子宮頸內口,手術后在醫院臥床休息至以往發生流產的妊娠月份之后,妊娠足月時拆除子宮頸的縫扎線。對病因不明的流產婦女,在月經稍有過期,疑有妊娠可能時即應臥床,禁止性生活,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口服鎮靜劑,消除精神緊張。其臥床、用藥時間必須超過以往發生流產的妊娠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