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梅毒螺旋體感染引起的流產,流產后還能再懷孕嗎
文章來源:重慶送子鳥醫院 發布時間:2023-05-07
關于梅毒螺旋體感染引起的流產,流產后還能再懷孕嗎,孕婦內分泌異常致流產做何檢查
所有妊娠婦女應在首次產前檢查時,做非特異性梅毒血清試驗,如為陽性則做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試驗。如果證實試驗為陰性,又無臨床根據則不需要治療,間隔4周后重復進行血清學檢查,如有梅毒的臨床表現及血清學依據或者梅毒不能排除,則進行抗梅毒治療。
(1)及早治療:早期梅毒如經充分足量的治療,大約90%可達到根治,而且治療越早效果愈好,如血清陰性下疳時期的治愈率可達90%。
(2)規則而足量的治療:根據過去的經驗總結,治療梅毒螺旋體感染所用的總量大一些則療效好。短時間內用大劑量青霉素不如較長時間,維持體內有較低有效濃度療效好。由于青霉素的療效好、對孕婦及胎兒毒性小、使用方便、療程短及經濟等原因,它已成為治療梅毒螺旋體感染的首選藥物,劑量為普魯卡因青霉素80萬單位/日,總量1200萬單位,共2個療程。妊娠初3個月及孕末3個月各1個療程。也可每周肌注芐星青霉素G2400萬單位,連續用3周有確切的療效,且易為孕婦所接受。如對青霉素過敏可選用其他抗生素,特別是四環素及紅霉素均有相當強的抗梅毒螺旋體能力,但由于四環素對胎兒有毒性作用,故孕期禁用。紅霉素中可選用羅紅霉素、阿齊霉素、2-乙酰麥迪霉素,而無味紅霉素可導致孕婦肝內膽汁淤積癥和肝臟受損,故孕期禁用。紅霉素劑量為500毫克,每日4次,連用30日。注意在妊娠過程中用紅霉素治療的早期梅毒孕婦所生的嬰兒亦應用青霉素治療。
對過去有明確記載進行過治療的患者,除非有重復感染的臨床、血清學或流行病學的證據,一般不需要再治療。
很多流產后的女性關注的是流產后的危害,會不會引起不孕,以及流產后多久再懷孕比較好?下面是幾個關于流產后危害的問題,以及流產后再懷孕的常識,流產的女性要多看看哦!
¤多次作人工流產對身體有什么危害?
人工流產是避孕失敗后一種迫不得已的補救措施。人工流產雖然是一種小手術,若不是在直視下進行,吸宮和刮宮等操作只能憑手的感覺來體會,有時因操作不慎會發生一些并發癥或后遺癥,如吸宮不全、子宮出血、子宮發炎、子宮穿孔、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癥等。所以,人工流產不宜多做,否則對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
¤人工流產后為何會引起不孕?
人工流產后一年,如不采用任何避孕措施而不懷孕,則為繼發不孕。個別婦女在人工流產后會發生不孕現象。人工流產后引起不孕的原因有:
Ⅰ輸卵管炎癥阻塞
由于受術者有較重的宮頸炎或手術時消毒不嚴,可將細菌帶入宮腔,從而引起輸卵管炎造成輸卵管阻塞,阻礙卵子和精子相遇受精。
Ⅱ宮頸和宮腔粘連
在人工流產過程中,由于吸宮或刮宮過度,損傷了子宮頸管和子宮內膜,隨后引起宮頸粘連阻塞或宮腔粘連縮小,這樣精子就不能通過子宮頸管進入宮腔,或使受精卵不能著床和發育。
Ⅲ閉經
在過度吸宮或刮宮時,將子宮內膜基底層吸凈,或用刮匙過度搔刮將子宮內膜基底層刮掉,使子宮內膜不能再生,造成長期閉經,這樣受精卵也就沒有著床之處。人工流產,特別是短期內多次人工流產,容易引起輸卵管炎、宮頸和宮腔粘連、閉經等,因而造成不孕。
¤人工流產后應隔多長時間再懷孕為好?
一般來說,人工流產后最好要等1年后再懷孕為好,如有特殊情況,至少也要等待半年后再懷孕。在手術過程中,子宮內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術后需要有一個恢復過程,如過早地再次懷孕,這時子宮內膜尚未徹底恢復,難以維持受精卵著床和發育,因而容易引起流產。另外,人工流產后的婦女,身體比較虛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如果懷孕過早,往往因體力不足,營養欠佳而使胎兒發育不良,或造成自然流產。
對疑為內分泌因素所致的習慣性流產患者在非孕期應做以下檢查。
(1)基礎體溫測定:黃體正常壽命為12~16日,一般為14日,雙相體溫的黃體期持續時間至少12日。體溫上升迅速,幅度至少在0.3℃以上,如體溫上升緩慢(超過2日以上)或基礎體溫上升少于12日者提示黃體功能不全。
基礎體溫是指于休息6~8小時后,尚未起床、進食或談話前所測得的體溫,它可以間接反映婦女卵巢的功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人體溫度的平衡調節,是通過神經體液控制全身代謝活動所維持的,基礎體溫是機體在靜息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溫度,故亦稱為靜息體溫。
成年婦女卵巢排卵后黃體產生孕酮,有致熱作用。其作用于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而使基礎體溫升高。一般認為,當血液中孕酮濃度達到12.7毫微摩/升時,即可出現基礎體溫升高的現象,而且開始上升的時間基本上和排卵的時間相一致。因此在整個月經周期中,呈現出卵泡期體溫較低而黃體期體溫升高的雙相曲線變化。但亦有少數病例,體溫中樞對孕酮的反應不敏感,則雖有排卵及黃體形成,基礎體溫無后期升高(單相型曲線)。
測定方法是于每日清晨醒來后(值夜班工作者于休息6~8小時后),尚未起床及參加任何活動之前,用體溫表即量體溫5.分鐘,記錄于基礎體溫單上,按日連成曲線,如有性生活、感冒發熱或用藥治療等情況,亦在單上注明,以便診療的參考。具有正常卵巢功能的育齡婦女,基礎體溫有其特有的曲線規律。在月經周期的前半期(卵泡期),基礎體溫波動于低水平線上(36.5℃左右),在排卵期則稍下降,然后上升進入后半期(黃體期),一般上升0.4℃~0.6℃后,約在37℃左右,維持到月經來潮,體溫再下降。排卵期的體溫下降,有時不明顯,也不是每個周期均出現。黃體期多恒定在14天左右,如高溫相不足12日,是由于黃體過早萎縮。體溫上升幅度不足0.4℃,但持續時間正常,提示有黃體發育不良,孕激素分泌不足。黃體期延長超過16日,預示可能早孕,如超過20日,診斷早孕的準確率達100%。
(2)子宮內膜組織學檢查:黃體期子宮內膜組織學檢查能夠較真實地反映雌激素、孕酮的生物效應,是目前公認的較為可靠的判斷黃體功能的方法。一般于月經周期第22~23日或經前2~3日取內膜,如子宮內膜組織學特征落后于月經周期,可診斷黃體功能不全。
(3)生殖激素測定:有習慣性流產史者應測血中促卵泡成熟素、黃體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孕酮、雄激素的水平。一般反復流產者,促卵泡成熟素水平偏低,黃體生成素、催乳素、雄激素水平偏高,而雌二醇與孕酮水平降低。